意外的点赞!来自对方当事人的锦旗

2025年3月,我收到一面锦旗,这面锦旗的到来让我既激动又意外,因为锦旗来自对方当事人。这在律师生涯中极为罕见,结合案件分析却也合情合理。这面锦旗背后,是一场因亲情与利益交织引发的家庭纠纷,最终通过法官和律师的调解实现了多方和解。

 

 

 

  • 一场跨越三代的房产纠纷

 

母亲A将售房款赠与儿子B用于婚后购房,多年后儿媳C起诉离婚,并要求分割房产。母亲A主张返还购房款,三方陷入离婚、借贷、执行等多重诉讼漩涡。案件难点在于:房产已被查封无法评估,且儿媳C持有大部分产权比例。若强行判决,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影响孙女抚养权的归属。

 

 

 

  • 调解:平衡利益的最佳出路

 

两案庭审后,法官均建议调解。作为儿子B的代理律师,我深知此案需兼顾法理与亲情。调解过程中多次面临谈崩的尴尬境地,但两位法官仍旧没有放弃努力,我也不断做我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同时从老年人权益保障以及诉讼风险、时间和经济成本等多方面跟母亲A分析利弊,释法说理。虽然母亲A不是我的委托人,但我认为从案件处理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以及从维护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来讲,本案应当考虑母亲A的出资贡献。此外,提炼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的精神内涵,两个案件的处理也应当优先考虑母亲A的合理诉求,真正实现个案正义。

 

 

历经3小时艰难磋商,三方终达成一揽子和解协议。

 

 

 

案件思考

  • 父母出资购房纠纷:伦理与法理的交织困境

 

荣获锦旗既是对我能力的褒奖,更促使我对涉老型家事纠纷展开深度思考。在当代婚姻家事审判实践中,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的性质认定已成为高频争议焦点:一方面,《民法典》第1063条明确规定“赠与需以明示方式作出”,《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29条亦确立"赠与单方子女"的推定规则;另一方面,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中国式购房"往往缺乏书面约定,当子女婚姻解体时,出资凭证缺失与意思表示模糊导致案件事实认定陷入客观证据缺失的困境。此类案件折射出法律规范与家庭伦理的结构性冲突,要求司法裁判者既要恪守物权法定原则,又需兼顾老年人财产权益保护与婚姻家庭秩序稳定的双重价值取向,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正义之间构建动态平衡。

 

 

  • 律师的角色:不止于代理人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我也发现,律师不单是当事人的代言人,更是社会矛盾的调解者,办案时需架起沟通的桥梁,既要维护委托方权益,也要倾听对方诉求,在法理框架下融情于理,帮双方找到平衡点。民生类的案件处理更多要考虑到情理法的相互统一,律师代理的可能只是一个案件,但对老百姓单独的个体而言,可能就是一次“生与死”的拉锯战。所以,不论收取多少的律师费,在准备承接案件时就应该秉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伟大使命,竭尽所能完成案件代理工作,方显律师本色。

 

(作者:包长吉)

 

上海艾贝斯律师事务所    荣誉新闻    意外的点赞!来自对方当事人的锦旗